自动气象站通过“监测—预测—指导”三步闭环,把传统“经验打药”变成“数据打药”,农药用量平均降幅 30%–50%。
实时监测:把天气变成“剂量表”
自动站每分钟更新温、湿、雨、光、风速等 10 余项小气候数据,为病虫害预测模型提供输入。例如,当连续 3 天湿度>85%、温度 18–25 ℃时,系统立即标记黑星病或白粉病高风险,并推送“**喷药窗口”。
精准预测:模型提前 48–72 小时预警
基于积温算法或机器学习,模型可预测害虫卵孵化高峰期或病菌侵染临界日,农户只在“必要日”施药。五常大米产区应用后,稻瘟病预警准确率 90%,农户提前 1 天用药即可,减少无效喷药次数。
精准处方:减量不减效
• 用量:系统根据实时虫口密度和气象条件,给出“亩用量”处方,避免“一刀切”过量施药。
• 时机:在栖霞苹果园,当温差>10 ℃且风速<3 m/s 时,系统建议夜间无人机飞防,药量再降 15%。
• 区域:5 公顷网格化监测,实现“一区一策”,全县示范田农药用量下降 40%,优质果率反而提高 15%。
典型效果
• 突泉县:气象+水肥一体化,亩均农药减少 19%,增产 400 斤。
• 五原县:高温闷棚+气象预警,甜瓜白粉病防治农药减少 1.76 万斤,亩增收 625 元。
• 清涧红枣:气象站指导分区用药,农药用量下降 30%,优质果率提升 20%。
一句话总结:自动气象站把“天气信息”变成“用药指南”,让农药只打在最需要的时间、地点和剂量上,既省钱又环保。